您在這里: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汪士和:建筑業如何適應新常態

發布時間:2015-01-04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常態”作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總量基數非常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形成的增量都非常可觀,按2014年經濟增長7.5%目標測算,全年的經濟增量將達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994年中國全年的經濟總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客觀條件起了很大變化,進行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實屬英明之舉。

    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關鍵體現四個“轉向”上,即: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按照四個“轉向”在調整,作為傳統行業的建筑業不可能置身度外,本文試從建筑行業的現狀說點建筑業如何適應新常態的不成熟想法,供同行們參考。

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為建筑業改革與發展創造條件。

1、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為建筑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49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全國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傳達、學習國務院領導同志關于抓好工程質量工作的重要批示,部署開展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工作。從這次兩年行動開展的六項主要工作來看,建筑業已經開始從“量”的擴張在向“質”的提高轉變,這六項工作通過全行業的努力,可以基本扭轉建筑市場的混亂局面,也可以說是行業主管部門對建筑業適應新常態的引領和導向。“全面落實五方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牽住了工程質量治理的牛鼻子。“嚴厲打擊建筑施工轉包違法分包行為”是抓住了工程質量治理的重點。“健全工程質量監督和監理機制”、“大力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加快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是從建筑行業的現狀和實際出發,保證工程質量治理取得實效的手段。從《建筑工程施工轉包違法分包等違法行為認定查處管理辦法(試行)》釋義的文件出臺,以及一系列督查工作的開展,我們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工程質量治理的決心。基層從事建筑市場管理同志評價,“釋義”更明確、更細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2、新資質標準的修訂釋放出建筑企業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的信號。

    現行資質標準是2001年制定并實施的,整整用了14年,終于盼到了新資質標準出臺。這次新標準及其實施意見有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取消了主項、增項“一拖五”的規定,也就是企業申請了主項施工資質后只允許再申請相關的5項專業資質作為增項的規定被取消了,今后已取得資質的企業可以增項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施工勞務資質三個序列的各類別資質,數量不受限制。放開了束縛企業的手腳;二是大量壓縮了專業承包資質的類別,從60類壓縮、合并至36類,大大擠壓了建設方以沒有相應專業資質為借口而肢解工程的空間;三是去掉虛的,增加實的,以土建總承包一級資質為例,原來要求“企業有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于300人”實際上許多企業做不到,都是在網上花錢聘用人員根本不到崗,企業除了給25萬不等的“掛證”費外,還得為其交養老保險,對企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既然明知道很多技經人員到不了崗是虛的,干脆不要定這么高標準,新標準改為“建筑工程相關專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不少于30,“加上實的”是新標準首次對操作層面的工人提出要求,一級房建總承包企業得有150名持有中級崗位證書的技術工人,這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舉措。遺憾的是發布的新標準把稅收指標從初稿中取消了,實際上這是不能省略的,稅收指標不僅能反映企業的規模,也能展示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對地方經濟所作的貢獻,對于行業主管部門則可以從稅收指標倒推出企業完成的產值,并驗證稅票最真實、不容易造假。

3、做實建筑農民工業余學校,真正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六項主要工作之一是“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筆者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做工作。一是把現有的只用來應付檢查用的農民工業余學校做實。多少年來企業在項目上自辦農民工業余學校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經費和民工流動性大,很多學校辦不下去,只能流于形式成了擺設。要提高企業培訓從業人員的積極性,鼓勵企業為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多做工作,途徑之一就是把現有的農民工業余學校做實,不僅學習法律知識、安全知識,還得對水平低的民工兄弟提高其動手的能力。二是從國家渠道爭取對農民工培訓的資金。國家為了提高全民就業水平,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專門設有名為“陽光工程”的專項資金,現在有關部門對家政、縫鈕、廚師、編織等等專業進行的培訓,有一個算一個,每一個培訓人員都能得到國家幾百元的培訓補貼,建筑業面廣量大的從業人員培訓也應該能爭取到“陽光工程”的支持,光靠自培是不夠的。據媒體曝光,某縣有關部門監管不力,造成虛假培訓,騙取國家“陽光工程”培訓資金高達1200萬元,16人涉案。應該得到培訓資金的建筑行業卻分文沒得到。

二、建筑業企業要在新常態大背景下倒逼自身改革。

1、建筑業“營改增”的正式實施,促進企業加強管理工作。

據悉2015年初即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已推遲三年執行的建筑業“營改增”工作,并且增值稅率仍維持2012年初有關文件規定的11%稅率不變。這就要求企業一是改變粗放的經營模式,特別是行業上有些企業比較多采用的“一腳踢”承包可以休矣,因為不僅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也與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精神相背,特別是實行“營改增”后,分包方拿不出相應的增值稅發票,總包方全部要為其“買單”(納稅)。二是企業在今后招投標、選擇分包商、材料商時,都要考察對方能否提供正規的增值稅發票,并且要在分包合同,材料采購合同中明確約定由對方承擔等額、合法、有效的增值稅發票,避免因票據失誤造成進項稅不能充分抵扣,那就得多交“冤枉”稅了。

     2、企業股權重新設置已經刻不容緩地擺上議事日程。

建筑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行比較早,改得早的已20年,改的遲的至今也有8-9年。為什么會提出股權重新設置的問題?這是因為當初按照《公司法》51%49%的比例沒有矛盾,那時企業產值規模一年只完成幾個億,多的也只是十幾個億,形成的利潤有限,能拿出來分紅部分就更少,法人代表控大股能分配到個人名下的,大多數人能接受。現在不同了,企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做大做強了,有的一年完成幾十億,有的上百億甚至幾百億,如果股權設置比例一直不變那就會引發矛盾。某公司據說去年的應分配利潤達8000萬,按照5149分配,法人代表一人要得4000萬以上,其他眾多股東分不到4000萬,由于怕出問題就掛在賬上沒有分配。有的企業已在實踐中發現這一影響企業發展的隱患,所以逐年通過獎股,配權等形式,“攤薄了”法人代表所持的份額,充分調動了大多數骨干的積極性。有的還把股權進退出機制制度化,寫入企業的章程。

在這個問題上要形成共識不容易,變成行動則更難,因為觸動或損傷最大的是控股最多的董事長本人。所以有的企業也有探索推行職業經理人的模式,但據了解效果不如把股權重新設置的企業,說白了,職業經理人哪怕年薪50萬或100萬元,身份也是個打工的,頂多算是高級打工仔,與持有一定股份為公司干也就是為自己干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想企業穩定健康發展,要想真正把企業打造成“百年老店”就必須有勇氣革自己的命,把股權重新進行設置,讓年輕人看到希望,企業才有發展的源動力。

 3、項目模擬股份制使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

現代企業制度也是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中國施工企業協會2014年在北京召開過一個經驗交流會,請南通二建九分公司在會上做介紹。九分公司花六、七年時間摸索、總結和不斷完善起來的項目模擬股份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他們把集團公司對子公司的股份制模式移植到子公司對項目部上,讓基層根本沒機會在公司總部里占有股份的管理人員,在項目部當起了股東,雖然像質量員、材料員、預算員占股不大,只有36股,但是干得好不僅拿基本分配一塊,在項目上也可以享受按股份分紅了。據了解,實行了項目模擬股份制后,普通職工的年收入也做到了倍增,有的達到增兩倍,一個能激發職工潛力的制度創新力量就是這樣的神奇。他們形象的比喻過去是“火車跑得快,全憑項目經理車頭帶”,現在是“火車跑得快,全靠項目部和諧號動車組來帶”。項目模擬股份制把項目部變成了“和諧號動車組”,在這臺“列車上”,員工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動力源。所以才會精細到抹灰時先用報紙沿墻鋪一圈,掉下來的落地灰都要及時回收用上,強化用水用電管理,做到施工用水全部回收再利用,比同體量項目水電費節約40%,項目管理費用得到有效的控制,杜絕過去多占集團公司資金、材料采購失控現象,把降本增效變成了每個員工的自覺行動,什么綠色施工、文明工地,在精細化管理中迎刃而解。

4、面對農村富裕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筑產業現代化。

“大力推動建筑產業化”,這既是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的六大任務之一,也是建筑業轉型升級適應新常態的必由之路。建筑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但同時又是苦、臟、累、險的行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提速,產業轉移的加快,農村的富裕勞動力越來越少,加上人們就業觀點的改變,建筑人力資源稀缺性凸顯,工地上舉目望去都是四、五十歲人的身影,二、三十歲的一線工人幾乎沒有。由于招工不容易,工價自然水漲船高,所以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這就是建筑業在新常態下的新特征,也是發展中回避不掉的矛盾。如何應對?出路在于推行建筑產業現代化。國際上排前10名的知名建筑承包商,一個企業年完成起營業額相當于我國入圍225強幾十家企業營業額之和,這些大企業無一不是實現了建筑產業化的。我國尚在起步階段的“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的生產模式,國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了,從長遠看,要解決建筑一線工人老齡化,要真正使建筑業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一個產業,把建筑農民工轉變成產業工人,就必須大力推行建筑產業現代化。筆者曾向在建筑產業園工作的工人做過調查,他們的月收入并不高,平均月收入3000元,只是施工現場工人一半甚至還不到,但交談中,發現工人對現狀很滿足。他們認為自己和其他行業的工人沒什么兩樣,住著窗明幾凈的職工宿舍,職工食堂,浴室齊全,干活在車間不用風吹日曬,勞動強度比制造業流水線上的工人還要小很多,穿著整齊干凈的工作服走出去也有尊嚴。關鍵是實行建筑產業現代化后,不僅可以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還可以減少大批一線操作工人,勞動力成本就可以降下來了。

    2015年起,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建筑業如何適應新常態,是見仁見智的大課題,但是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筆者認為只要牢牢抓住深化改革的機遇,建筑業就能取得迅速發展,真正發揮在經濟建設中支柱產業的作用。

    (本文作者為江蘇省建筑市場管理協會會長。該文系作者2014年第十二屆中國建筑企業高峰論壇上的演講稿)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上海加強非正常投標行為監管
下一篇:上海加強非正常投標行為監管

日本丰满的少妇视频一级,久久精品伊人久久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激情综合,精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s级优女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 色五五月影音先锋在线视频 |